title

神學回應

前一篇     後一篇     修改     回"公佈欄"

標題 / 教會的世俗化        編號 /  10
發佈者 /  康來昌       發佈時間 /  Fri Jul 29 05:02:31 2011
文字PDF / 1       講道MP3 / 

教會的世俗化



  教會的世俗化,錯在把世界和今生的滿足當作終極關懷,摒棄或忽視看不見的上帝。在批評這個說法之前,應當承認,神國尚未完全實現,基督徒活一天就不能離世棄俗。同時,神愛世界,使用世界管教扶助祂的兒女。因此,埃及的糧食可救以色列人的命;埃及的學問和米甸祭司的建議,可幫神人摩西(出十八15;徒七22);保羅可以因用希臘詩人的話証道(徒十七28)、求助公平的羅馬法律、拒絕選民的宗教法庭(徒二十五9-11)。

  重洗派和耶穌家庭想引退於世界,其志可佳,其行可佩;但即使他們如此,也不能完全免俗。要想「義不食周粟,只有餓死首陽山」。一點不與世界來往,除非離世,才能辦到。

  有些好發驚人之語的神學家,和喜歡無限上綱的傳道人,把基督徒與世人和文化的複雜關係,簡化為勢不兩立,敵我矛盾。其實雙方有敵對,也有共同語言,如科學和基本道德律,甚至美感和品味,也可能一致。基督徒、非基督徒都得承認一加一等於二、地球是圓的;都欣賞佳肴美景、陽春白雪;都反對姦殺擄掠、嫉恨貪懶;都稱讚友愛謙恭、誠正忠信。基督徒享受、吸收、包容、學習世界文化的某些層面。這些是應當的,甚至是不能避免的。

世界文化反客為主

  但是基督徒必須把先後次序弄好。上帝是主宰、世界是從僕。世界文化可服事上帝,但不可喧賓奪主,用現世取代永生及神親密的關係。約瑟、摩西、但以理、許多誓師、先知和猶大君王都非常的入世。他們或為國家棟樑,或撥亂反正;但他們有深厚的屬靈基礎和上帝同心同行。否則,世界文化反客為主,取代上帝為人生的主導目標,就算它們本來是美好的,也將變為邪惡的偶像。

  世俗化就是把金錢、知識、權力、名譽等「善僕」化為「惡主」。不僅是教會被神吐出(啟三16),也為人所棄。人來教會,是希望得到世界找不到的真理和愛。如果教會世俗化,沒有了這些,誰還會來呢?我的美國神學教授幾乎不靈修、不上教會,開了一堆亞里斯多德、馬克思、佛洛伊德、釋義學、批判學的課;儘管如此努力,他們並不受重視。理由很簡單,要了解世俗學問,當然去問屬世的哲學、政治、社會學系的專家、教授。神學教授,應當博覽群書,觸類旁通;正如牧師和基督徒,應對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有基本和全面的認識。但如果捨本逐末,怕人笑話信仰落伍,或為了學術時髦,而邯鄲學步,以世俗學問為師,把聖經信仰和傳統神學丟棄,表面為萬世通,其實根本一竅不通,全盤皆輸。世俗化是慢性自殺,自招神人共棄。

以成敗論英雄的成功神學

  世俗化要不得,但世俗化是極難抗拒的。當改教家提出基督徒替神管理世界的入世觀念;理論很好,很合聖經,但稍不小心,基督徒會輕易的從管家變成被世界牽著走的奴隸——就是,世界流行什麼,看重什麼,也如蟻附羶的學習效法。成功神學是最醒目的代表。

  推銷成功神學的人,喜歡講舊約和改教家的一些觀點,就是神祝福蒙揀選的義人,懲罰惡人。但成功神學附會改教家的時候,把命題顛倒過來,變成享榮華富貴是蒙神揀選的證據,而受苦受難是受神咒詛的表示。其實,許多大奸大惡之徒富貴安逸以終,許多義人聖徒為義受逼迫。成功神學不只犯了因果顛倒的錯誤,且錯在世俗化:上帝、教會、神蹟、敬虔通通是得利致富的手段和門路。以致人為什麼要信主?因為有好處,能使人飛黃騰達。成功神學中沒有十字架,沒有為主受苦;如果有,那必是投資,為了豐富的報酬。它不會說:「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,葡萄樹不結果,橄欖樹也不效力;田地不出糧食,圈中絕了羊,棚內也沒有牛;然而,我要因耶和華歡欣,因救我的神喜樂!」(哈三17-18)

  基督徒當然可以求幸福,求享受;但行事為人的基本,必須是愛神、愛真理,而不是看後果好壞來定愛與不愛。成功神學不必本色化,因為中國古已有之。夢子說:「犧牲既成,粢盛既潔,祭祀以時;然而旱乾水溢,則變置社稷。」換句話,奉獻十一、敬虔服事、準時聚會,卻沒有好報,就去別的教會,或去信別的神。民間宗教是功利、現實、世俗的;成功神學則把對真理的信奉,變成民間宗教的交易行為。

  成功神學流風所及,連正統福音派教會也變得世俗化,以業績(人數、奉獻)決定一切。於是,股票指南、性愛技巧、韻律操、節稅課程……逐漸取代傳統聚會。一個流行的笑話,某位牧師考慮到另一個教會應聘的優渥條件,對妻子說:「我去禱告,你去收拾。」茲事體大,當然要禱告,但去留之間,早見錢眼開,心意已定,禱告也只是做做樣子,不待神答覆,心早就搬家了。

教會泛政治化

  福音派教會世俗化的另一個現象是政治掛帥。過去為教義之爭互相攻擊,自義沒有愛心,這很不好,但也顯示他們對信仰某些部分有些執著,不惜為之分裂。事實上,當他們為了教義內鬥的時候,已經無力為善為惡;當他們再為世俗理由團結的時候,好事沒有多做,惡行卻罄竹難書。八十年代的福音派把世俗政治的重要性提高:只要立場相同,與天主教、猶太教、統一教、摩門教、無神論,都可水乳交融;反之,教義再一致,也是敵人:就如他們摒棄虔誠的卡特,支持不上教堂、熱衷占星術的雷根。結果,雷根政府的官場腐敗、民心貪婪、道德墮落、無正義感、無同情心、危害和平、破壞生態,是前所未有的。雷根時代的福音派,可說是實現了「要人放棄信仰的紛歧」、「不傳屬靈的福音」、「多做社會政治工作」的理想,在在表現出世俗化的可怕。

神學家世俗化

  信徒世俗化,神學家也從惡如流。許多神學家對排名、排場、形象,比明星、政客還在意。神學教授俗氣如此,又能教出多少有靈氣的學生?熱衷名位如此,寫得再多反世俗化的書,也是自打嘴巴而已。

隨時變化的神學方向

  世俗化沖淡牧師和神學教授現身的熱誠,腐化信徒為主背十字架的心志,也改變福音派神學的方向。雷根剛上任的時候,福音派對世局的看法悲觀,共產國家的擴張使他們覺得世界會越來越壞,壞透之時便是主來的日子。這個神學叫做千禧年前派。於是當時的政策,以世界末日要來了,趁早多開發資源,享受人生。等候主來,本是屬靈人的盼望,世俗化就變成吃吃喝,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態度。雷根主政,增加軍費、停止環保、降低富人的稅賦、減少社會福利,使經濟大幅成長;而共產國家危機與日俱增,再加上美國民族主義復甦,福音派就說:只要美國繼續強大,資本主義繼續擴張,世界可能會越來越好,直到主來,消滅敵對美國和以色列的國家。這說法是千禧年後派。這都是根據世界政經的變化來決定神學立場。

對世界文化要有敵情觀念

  四十年前,陶恕就說:「現代福音派的一種極為可怕的墮落,就是忽視……培養靈性和操練敬虔……。膚淺的生活、空洞的宗教哲學、娛樂大眾的手法舉辦福音聚會、住眾人的榮耀、信賴外表的宗教活動,組織有名無實的宗教團契、應用商人的手法,把人的作為當作聖靈的能力……,終至形成一個痼疾。」恐怕今天的情形只有惡化,沒有好轉。因為福音派對世界文化的敵情觀念越來越少。

  世界的文化有無比的力量,基督徒不能不使用和欣賞它們。但對於基本上與神為敵的思想,我們必須保持批判的態度。一旦認同它們,就會被腐化、同化和矇蔽,成為無味之鹽、隱藏之燈。

保持距離,以策安全

  「保持距離,以策安全」是拒絕基督教世俗化,也是謹慎對待把世界基督教化的說法。耶穌說基督徒要作世界的鹽和光;但沒有說基督徒把世界變成鹽和光。神呼召人悔改信主進入教會;但沒有要世界悔改變成教會。教會是神國的一部分是永恆的;但世界是暫時的。合則兩敗俱傷;分則利多於弊。合,就好像中世紀政教合一的黑暗時代、八十年代美國福音派、中國的三自教會和法西斯手下的御用教會,都是政治腐化教會;分,則基督徒在世發揮鹽防腐、調味和光照的功能,世界提供教會所缺乏的科技人文素養。分合的優劣顯然。可是,許多社會學家、神學家、傳道人還是提倡把基督教世俗化為民間宗教。這是國家宗教的翻版,集體主義的復辟。

今日的教會

  中國福音派保守,但對當權政黨和流行文化很會適應順從,也有世俗化的危險。在美國有些華人自己不上教會,但強逼孩子上教會,原因是自己已經老了,事業穩定,不信也罷;但基督教在美國的勢力這麼大,孩子若從小與教會關係好,對他們較為有利。這種精於生存之道的勢力、勢利的態度,想不世俗化,鮮矣。

  概觀今日基督教,美國福音派世俗化於資本主義;第三世界解放神學世俗化於馬克思主義;中國基督徒世俗化於民族主義。千變萬化的本色,都不脫向世界文化捐誠輸忠的本質。

  總之,今日的教會:第一,對屬靈的追求不是太多,而是太少。(別以為宗教感情的衝動、製造出來的氣氛、說方言是屬靈,這些都不是真屬靈。)第二,世俗的政治活動不是太少,而是太多。(別以為示威遊行、工運、學運、婦運才是政治;教會掛國旗、講道擁護政黨或國策,一樣是泛政治化。)

(摘錄自:《井歌》〈未死的神死神學〉,康來昌著,雅歌出版)

 
文字PDF / 1       講道MP3 / 
發佈者來自/76.115.148.235

前一篇     後一篇     修改     回"公佈欄"


回"首頁"